古迹融入社区:中国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更具“远见”
2018-04-23 来源:
潘曦在云南纳西族地区大木作现场考察木构架节点做法。图片由受访者提供
26岁的潘曦绕着弯、小心地避免跨过地上横七竖八的木料时,她看见:远处修建木屋的纳西族农人们正在对着她笑。
随后,“女人不能跨过木料”的纳西“禁忌”被化解了。“这个汉族女娃是北京来的博士,是来研究咱们盖房子的,咱们的规矩不管她。”掌墨的大师傅杨昌明说。
潘曦是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。她2012年来到云南西北部的纳西族地区,开始调查乡土建筑。纳西族民居是一种独具特色的“木楞房”或土木结合的“木板房”,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文化特征之一。
“那时我突然意识到,本以为根深蒂固的习俗在合适契机下也可能轻松跨越,文化鸿沟也一样。”她说,在外人看来是“传统”的东西,不过是当地人在这片社区的日常生活,“它会传承,也会务实地加以改变”。
游客从“初心”咖啡馆的门前经过。靠近杭州南山路的“初心”咖啡馆以前是“东篱会所”,如今成了别有风味的大众咖啡馆。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
跨过古迹遗址字面意义上的“围栏”,或者是文化意义上的“鸿沟”,把它融入社区,是中国文物保护者的新共识。为了响应“国际古迹遗址日”的号召,近百位文保人齐聚别具意义的北京景山后街智珠寺,分享过去数年里古迹、遗址保护和利用的故事,以启迪未来。
每年的4月18日是“国际古迹遗址日”,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(ICOMOS)确定今年的主题是“遗产事业 继往开来”。在这场分享会上,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说:“保护古迹,从来都不是只面向当下的事业,同样是面向未来的事业。”
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讲师,ICOMOS文化景观科学委员会青年委员、ICOMOS文化旅游科学委员会青年委员张柔然说,以前,中国的文物保护大多从规划的视角,强调怎么保护和保存这些遗产。如今,越来越多的文保人开始意识到:每一个人的情感记忆也构成了遗产的意义,这些人包括游客和当地居民。
1999年,杭州西湖曾申遗受阻。当地政府痛定思痛,进行了长达十年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。张柔然观察发现,他们将原有一些影响景观风貌的违章建筑和围栏予以拆除,提出“还湖与民”的口号,取消了门票,还建了一个新的湿地公园。
人们在福建省华安县仙都镇大地土楼群的“土楼之王”——二宜楼里举行“三月三”民俗文化活动。 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
在改造过程中,张柔然走访了西湖周边的居民,发现大多人都对这个工程持赞许态度。“很多人说,西湖比以前更大、更美了,不仅增加了新的西湖二十景,还多了像茅家埠这样供大家周末生活、娱乐的地方。”
西湖申遗的规划人、时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的陈同滨曾说:“西湖申遗一度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是:一直未能找到一个准确的定位,去向外国人解释中国文化本身。”
如西湖一般,如何让外国人看得懂古迹背后的中国文化?张柔然认为,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是共通的“语言”。他希望能带领年轻人去调研那些自然与文化融合的古迹地,以后为ICOMOS出版一套介绍中国文物保护新理念的英文图书,“这方面我们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去讲”。
在公众考古新媒体“挖啥呢”创办人奚牧凉看来,近半个世纪以来,“或许全世界,都罕见中国这般深邃的巨变”。他发现,身边很多年轻人看待文化遗产的心态,与自己的父辈迥然不同。
分享会举办地智珠寺就是这样一个例子。这所600多年历史的建筑曾是藏传佛教的圣地之一,近千人在此为皇家印刻汉文和梵文经文典籍,故得名“智慧之寺”。由于社会政治的变革,它在上世纪50年代转为民用,成为橡胶厂、电视机厂的车间……
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、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联合主办的“遗产故事会: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沙龙”在北京智珠寺举办。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
2007年,它被文物保护者发现时,已破败不堪。实施5年多的维护工程,让它“重生”了。2012年,智珠寺古建筑群保护工程获得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”。
“今年我提议的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是‘尊重遗产 分享价值’。”ICOMOS中国执委、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姜波说,这句话的意思是“首先我们要尊重遗产,其次要承认遗产价值应该和所有人分享”。
中国目前有世界文化遗产36项,世界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4项,世界遗产总数52项,居世界第二。2017年2月,中国颁布《国家文物事业发展“十三五”规划》,提出要“由注重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、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转变,确保文物安全”。
潘曦经过数年调研后,写了一本《纳西族乡土建筑建造范式》。她再次回村后,发现这本书让她成了“名人”。她本有些自得,后来才知道村民稀罕的只是书后附录里“姓氏考证”和“木料清单”。
“前一个给人做家谱用了,后面那个是村里最‘爆款’的两种建筑所需要的木料。”她越琢磨,越觉得高兴,“哪怕他们关心的只是这些,但我们的工作切切实实地满足了他们的一些需求,也值了。”(记者屈婷)
原标题:古迹融入社区:中国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更具“远见”